新闻中心
马铃薯的是如何传播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薯业学院
      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又称土豆、洋芋、洋山芋、山药、山药蛋、馍馍蛋、薯仔(香港、广州人的惯称)等。国外对它的称谓主要有,意大利:地豆;法国:地苹果;德国:地梨;美国:爱尔兰豆薯;俄国:荷兰薯。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有的学者认为马铃薯共有 7个栽培种,主要分布在南美洲的安斯山脉及其附近沿海一带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重要的马铃薯栽培种是四倍体种。四倍体栽培种马铃薯向世界各地传播,初是于 1570年从南美的哥伦比亚将短日照类型引入欧洲的西班牙,经人工选择,成为长日照类型;后又传播到亚洲、北美、非洲南部和澳大利亚等地。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世界马铃薯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其中以西南山区的播种面积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
   马铃薯的发现、传播和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马铃薯在生产上的丰收性,生态上的适应性,经济上的益,营养上的丰富价值,使它从被发现以来,沿着传播发展的道路,被学者们赞誉为:“改造了欧洲”,“填饱了爱尔兰人的肚子”,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当前,全世界马铃薯收获面积在2.7--2.8亿亩,总产量2850--2900亿公斤,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仅次于小麦、水稻、玉米而跃居四位。我国大江南北,到处都有马铃薯栽培,发展迅猛,品种繁多,目前已跃居世界马铃薯生产国的二位。这一发展趋势与世界马铃薯生产的趋势是一致的,它反映了我国人民对马铃薯产品的迫切需要和马铃薯生产的强大生命力。 
  西班牙人与“巴巴司” 
  马铃薯在原产地南美洲被当地印安人称这为“巴巴司”,据各种资料记载,新大陆未被发现前,即公元1492年前,北美洲和中美洲还没有栽培马铃薯,直到美洲北周被发现,栽培马铃薯才从南美洲逐渐被引了出来。 
  早期的土著人是没有文字的。据到目前为止,在南美洲发现的几座公元前6000--12000年的人类村落遗址考证,原始人在南美洲见到马铃薯,应在14000年以前,也许还稍早一些。据秘鲁利马挖掘的材料证明,马铃薯经印安人驯化,其栽培历史约有8000年。
  后人考证,秘鲁西北沿海一带的人类村落遗址,即公元前1000年所谓“智母”文化的考古文物中,人们发现了形象马铃薯块茎的陶器,晒干了的马铃薯的块茎--“土达”。1887年在智利北海岸的古幕中,也发现了马铃薯形状的红土烧并殉葬品。达尔文说公元1835年他在周游世界的旅行中,在智利西海岸奇洛埃岛的贝壳质沙土上,发现大量马铃薯生长着,由于该地区气候温暖潮温,植株高达1米多,经煮食后,变的淡而无味,断定为野生马铃薯。由此可以推断,是当地居民驯化培育野生种,从而进化成今天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的马铃薯。 
  近代在秘鲁印安人的古幕里发现大量绘有马铃薯图案的陶器,以及薯干和马铃薯植株的残枝。在陶器上象征性地绘有马铃薯块茎残眼,有些陶器壶上把马铃薯绘成人形,以次生根表示人体的四肢和头部,芽眼表示人嘴,长出的幼芽表示牙齿,芽眼周围的突起表示嘴唇。从陶器上绘画艺术的风格推断,马铃薯在南美的栽培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2800年。 
  马铃薯在古代南美洲印安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马铃薯的丰欠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因此,印安人把马铃薯尊奉为“丰收之神”,并认为马铃薯是有“灵魂”的。如果某一年马铃薯欠收或严重减产,就认为是“怠慢”了马铃薯神,必须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仪式,要杀死牲畜和男女孩子作为祭品,祈求马铃薯神保佑丰收。这种残酷的祭神仪式延续了很长很长时间。公元1547年一位到过秘鲁的西班牙人目睹并记述了这种祭祀仪式。他说,在长里约-拉姆巴城,很多印安人和着锣鼓,迈着细碎的有节奏的步伐列队游行。部族的首领走在前面,他穿着新衣,披着刺绣的斗篷;接着是几列穿着整齐、衣服华丽、手持马铃薯袋的男孩;后边是几列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拖着长襟、佩环叮咚的女孩,手里拿着金银器皿;再后面是排列整齐的人群,肩上都抗着木制犁锄之类的农具,手里也提着马铃薯;后却是一头肥壮的骡子,它浑身上下披挂彩饰,黄的塞金,白的似银,辉耀夺目,光怪陆离,五彩相映,装扮成一个神奇的庞然怪物。游行之后,大家围着这头庄严的怪物,在首领的指挥下边歌边舞。然后首领首冲骡子捅一刀,祭祀者取出骡子的内脏,供奉在马铃薯神像前,其它人用马铃薯袋蘸着骡子的余血。仪式就此结束。不过这种祭祀仪式的祭品已仅限于牲畜而不在杀人了。到了近代,这种祭祀已发展成为印安部族庆丰收的列行节目了。 
  在这些野生马铃薯地带,原始人类在开始利用马铃薯块茎作食物时,是将块茎放入山溪冰冻和冲洗,然后晒干,制成“土达”,一除去许多马铃薯野生种所含有的涩味。大约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印安人创造出了更为复杂的一种制备薯干的技术。这种叫做“土达”的薯干有黑色和白色两种。白色的薯干是在严寒的冬季把块茎在户外放置四五次,日出前盖上一层苇草,然后移入不很深的水池里浸泡两个月,在太阳下晒干制成。黑色薯干是冷冻后在阳光下晒软,由妇女们光着脚丫踩揉,挤去水分,晒干制成。这两种脱水的薯干都很轻,保持着块茎的原形,是印安人越冬的主要食品。欧洲殖民者在进入南美洲之后,曾遇到连年的饥荒,这种薯干曾是他们赖以活下来的重要粮食呢! 
  毫无疑问,人类在挖取马铃薯块茎时,野生马铃薯生长的场地被疏松了,松土有助于潜在的块茎长大,人类无意识的行动谱写了马铃薯农业技术的首要篇章。在人类村落遗址周围,在食物残渣以及施有人类排泄物的地方,出现了野生马铃薯的再生杂蔓,并相当明显地表显出马铃薯高产和块大,肥料的定向变异培养使人类走向栽培马铃薯的历史。当然,这一切经历了很久很久,但毕竟是马铃薯从野生向栽培史的迈进。可是,在南美洲虽然人类(主要是狩猎者)的初迁移是由北往南进行的,但野生或半栽培的马铃薯却不可能随人类的迁移而迁移。因为这些狩猎者没有携带种用材料的习惯。当人类农业兴起时,南美洲人类的大迁移停止了,于是南美洲栽培马铃薯品种和类型的现代自然分布区被较好的相互隔离开了,结果形成了南美和智利两个马铃薯栽培中心。 
  苏联科学家布长索夫1925年对南美考察的资料认为,马铃薯的栽培种和野生种在南美洲有两个分布中心,一个是智利的南部,主要是智罗岛和他附近地区;一个是秘鲁--玻利维亚高原。这两个中心,马铃薯的类型非常丰富,但只有两个种与近代的栽培品种近似,一个是智利种即普通栽培种,分布于智利南部;一个是秘鲁--玻利维亚,分布于秘鲁--玻利维亚高原。经科学家验证,这两个种又都是来源于同一系统的血缘相近的两个亚种。 
  通过许多科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现在南美洲有三个地方的茄属植物与马铃薯起源有密切关系:一是墨西哥,因为在那里分布有马铃薯的野生种;二是玻利维亚和秘鲁安斯山区,因为在那里还保存着各种不同的栽培马铃薯较原始的种型;三是智利和附近沿海山区,因为那里同时有各种栽培马铃薯和野生种。现在可以断定,马铃薯的原产地是中安地斯山山区,包括智利北部、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以及哥伦比亚等处。但野生种的分布范围,则超出南美洲以外,在中美墨西哥及美国西南部都有分布。 
  “巴巴司”一次被旧大陆认识是在1536年,西班牙考察队到达马格达雷河上游,现今哥伦比亚境内万列兹镇罗科塔村附近,北纬7度的地方,他们惊奇地发现当地人都在吃一种不好看的食物,这是叫做“巴巴司”的植物地下果实。有点象欧洲人吃的萝卜或胡萝卜,和羊肉一起煮食;也可以当作喂养蓄禽的饲料。这个考察队的成员卡斯脱雅培论述这个植物时写道,这是一种开淡黄色花味道很好的根部含有淀粉的植物,很受印安人欢迎,甚至还成为西班牙人喜欢吃的菜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