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红薯深加工可行性分析报告(二)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薯业学院

二章 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农业的重大决策,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直接、有效、快捷的一项措施。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要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并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同期《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规划》也将农产品深加工及其转化列入规划当中,作为重点进行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产、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产品安全性是“十一五”时期农产品加工发展的重点,固得威薯业自成立以来,不断引进优质红薯品种,提高红薯产量,采用优良性能的机械设备,开展红薯深加工,带动了农民种植红薯的积极性,使当地的农民从红薯种植与加工中收益,年增加1000多万元,由于固得威薯业淀粉及淀粉质量优良,产品供不应于,另外出于发展优质无公害的农业的需要,目前的加工设备和加工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因此必需进行扩建,改造新上设备,促进红薯加工业的发展。

项目区位于方城县二郎庙乡,年种植红薯4万余亩,年产红薯6万余吨,加工毛淀粉一万余吨,全乡加工各级别红薯粉品3000多吨,固得威薯业公司总部占地23000余平方米,公司现有淀粉生产线一条,淀粉制品生产线两条,季节性加工淀粉600余吨及淀粉制品600余吨,极大地解决了产区红薯及淀粉的销路。另有固得威薯业设备厂,生产薯类深加工设备,公司年产值  多万元,公司现有常年性员工98人,季节性临时用工可达300人以上。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红薯耐旱耐瘠,高产稳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其产量经济系数较一般谷物高,近年来随着红薯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开展,种植红薯的效益已超过了许多粮食作物。

鲜薯淀粉在加工粉丝、粉条和粉皮中,明显优于用薯干做成的淀粉,鲜薯淀粉的制品备受人们的欢迎。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的鲜红薯淀粉加工主要是自加工自用,方法也多是传统的手工方法,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比例很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鲜薯加工量才逐年提高,发展较快的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几年时间,机械逐渐代替了手工,加工水平也不断提高,产品大部分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总体而言我国的红薯加工仍是相当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原料资料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红薯作为原料其转化途径有:(1)、鲜食或作饲料,(2)、作为原料廉价出售给当地或外地的淀粉加工厂,(3)、加工出来的淀粉受手工生产及工艺技术落后的局限而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原料利用率低,经济效益差,远远没有发挥红薯淀粉应有的潜力。

2、质量意识差,产品低层次相对过剩。

由于我县红薯淀粉加工机械化程度低,多由农户分散加工,红薯清洗不干净,碜杂含量大,且薯块的粉碎和浆渣分离间隔进行,放置时间较长,淀粉因氧化而发生褐变,致使淀粉色泽差,加工出的粉制品呈现黑褐色,商品性差,价格低,加之部分商贩在淀粉中加入滑石粉或其它种类的淀粉,破坏了红薯粉品原有的优佳品质,使红薯淀粉制品低层次相对过剩,而高质量的精制粉品却市场需求旺盛,货源紧缺。

大部分红薯淀粉制品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在淀粉制品制作中,许多地方为了改变普通红薯粉品的色泽,提高筋度,在淀粉中添加漂白剂和耐煮剂,既破坏了红薯淀粉的优佳品质,又不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更难以通过加入WTO后各国的贸易壁垒。

3、现有的红薯加工设备难以满足普遍的需求

我县虽然是红薯淀粉和粉条的生产的主产区,但整体加工水平较为落后,设备性能差,多为粉碎和分离间隔进行,不能连续作业,使淀粉因氧化而褐变,影响淀粉有粉制品质量。

因此,改造和扩建淀粉及淀粉生产线,提高加工量,提高产品质量,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可以带动整个二郎庙乡仍至全县红薯加工业的升级,促进红薯这个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这个项目是完全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